博时上证AAA科创债ETF
(551000)公募ETF
99.3450
0.01%+0.0119
单位净值 [2025-09-30]
0.9935
累计净值 [2025-09-30]
净值估算 [2025-09-30 ]
- 最近一月:-0.33%
- 最近一季:---
- 最近半年:---
- 今年以来:-0.66%
- 最近一年:---
- 最近两年:---
- 最近三年:---
- 成立以来:-0.66%
- 成立日期:2025-07-10
- 基金经理:张磊
- 产品类型:契约型开放式
- 最新份额:---
- 申购状态:不可申购
- 最新规模:---
- 投资风格:
- 管理公司:博时
基本信息
基金简称 | 博时上证AAA科创债ETF | 基金全称 | 博时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
---|---|---|---|
基金代码 | 551000 | 成立日期 | 2025-07-10 |
基金总份额(亿份) | -- | 基金规模(亿元) | -- |
基金管理人 | 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基金托管人 | -- |
基金经理 | 张磊 | 运作方式 | 契约型开放式 |
基金类型 | ETF | 二级分类 | -- |
最低参与金额(元) | -- | 最低赎回份额(份) | -- |
基金比较基准 | 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收益率 | ||
投资目标 | 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的最小化。在正常市场情况下,本基金力争追求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2%,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2%以内。 | ||
投资风格 | -- | ||
投资范围 | 本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债券和备选成份债券。为更好地实现基金的投资目标,本基金还可以投资于其他债券资产,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地方政府债、政府支持债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央行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公开发行的次级债、债券回购、同业存单、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国债期货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但须符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如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以后允许基金投资其他品种,基金管理人在履行适当程序后,可以将其纳入投资范围。 | ||
投资策略 | 本基金为指数型基金,采用抽样复制和动态最优化的方法为主,选取标的指数成份债券和备选成份债券中流动性较好的债券,构造与标的指数风险收益特征相似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对标的指数的有效跟踪。 资产配置策略 本基金以追求标的指数长期增长的稳定收益为宗旨,在降低跟踪误差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双重约束下构建指数化的投资组合。本基金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债券和备选成份债券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 未来,随着投资工具的发展和丰富,本基金可在不改变投资目标的前提下,相应调整和更新相关投资策略,并在招募说明书更新中公告。 资产支持证券投资策略 本基金将通过对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及结构设计的研究,结合多种定价模型,根据基金资产组合情况适度进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 本基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将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国债期货的流动性和风险收益特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债券投资策略 基于基金流动性管理和有效利用基金资产的需要,本基金将投资于流动性较好的指数成份券,保证基金资产流动性,提高基金资产的投资收益。本基金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证券市场变化等分析判断未来利率变化,结合债券定价技术,进行个券选择。 (1)抽样复制策略 本基金通过抽样复制和动态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被动式指数化投资,在力求跟踪误差最小化的前提下,本基金可采取适当方法,如“久期盯住”等优化策略对基金资产进行调整,降低交易成本,以期在规定的风险承受限度之内,尽量缩小跟踪误差。 (2)替代性策略 当成份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或因法规规定本基金不能投资关联方债券等情况导致本基金无法有效复制和跟踪标的指数时,基金管理人将通过投资备选成份债券为主,并辅以非成份债券等金融工具来构建替代组合进行跟踪复制。 (3)非成份债券的债券投资策略 对于非成份债的债券,本基金综合运用收益率曲线策略、类属配置等组合管理手段进行日常管理。 1)收益率曲线策略是在确定组合久期之后,根据收益率曲线的形态特征,进行利率期限结构管理,确定组合期限结构的分布方式,合理配置不同期限品种的比例。 2)类属配置包括现金、债券回购及其他不同类型固定收益品种之间的配置。在确定组合久期以及期限结构分布的基础上,根据各品种的流动性、收益性确定各子类资产的配置权重,即确定债券、存款、回购以及现金等资产的比例。 在正常市场情况下,本基金力争追求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2%,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2%以内。如因指数编制规则或其他因素导致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超过上述范围,基金管理人应采取合理措施避免跟踪偏离度、跟踪误差进一步扩大。 |